首页 > 诗文 > 丁仙芝的诗 > 渡扬子江

渡扬子江

[唐代]:丁仙芝

桂楫中流望,空波两岸明。

林开扬子驿,山出润州城。

海尽边阴静,江寒朔吹生。

更闻枫叶下,淅沥度秋声。

秋景 

渡扬子江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抬头远望,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。

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,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。

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,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。

在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,带来了秋天的讯息。

注释

扬子江:因有扬子津渡口,所以从隋炀帝时起,南京以下长江水域,即称为扬子江。近代则通称长江为扬子江。

桂楫:用桂木做成的船桨。指船只。中流:渡水过半。指江心。

空波:广大宽阔的水面。明:清晰。

扬子驿:即扬子津渡口边上的驿站,在长江北岸。属江苏省江都县。

润州城:在长江南岸,与扬子津渡口隔江相望。属江苏省镇江县。

边阴静:指海边阴暗幽静。

朔吹:指北风。吹读第四声,原作合奏的声音解,此处指北风的呼呼声。

淅沥:指落叶的声音。度:传过来。

渡扬子江鉴赏

 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。此诗写的是秋景:船儿随波漂流,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,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,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,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,枫树叶落,传来淅沥之声。从江北的“林开扬子驿”到江南的“山出润州城”,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,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。末二句写船近江南,秋声淅沥,用一“度”字,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,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。全诗以“望”字贯通全篇,情文并茂,画面清新,构思巧妙,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
  当年曹操在广陵(今扬州市)看到长江水面辽阔,水势汹涌,直呼为“天堑”,是“天之所以限南北也”。宋朝以前政治、文化、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、山西、陕西一带,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,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,对做官的人来说,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,诗人也不例外。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,没有情绪上的反应,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。他到了南岸,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,江风带有寒气,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,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。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,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,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,这是有原因的。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,而是担心前程上的寒意,因此触景伤情,兴起无名的烦恼,这是受到“得失心”的影响。

丁仙芝简介

唐代·丁仙芝的简介

丁仙芝,字元祯,曲阿(今江苏丹阳市)人,唐开元十三年登进士第,仕途颇波折,至十八年仍未授官,后亦仕至主簿、余杭县尉等职,好交游,其诗仅存十四首。

...〔 ► 丁仙芝的诗(16篇)

猜你喜欢

次韵平仲侍郎移居见简

宋代李弥逊

不寄斜封岁已馀,那闻异县更移居。

羁怀易动野马也,归梦自成胡蝶与。

道无情

尹志平

九九严凝冰结。山后朔风凛冽。西去意如何。***。道友一声珍重。慎勿使他心动。志气要平和。道无魔。

茶园十二韵

王禹称

勤王修岁贡,晚驾过郊原。蔽芾馀千本,青葱共一园。

芽新撑老叶,土软迸深根。舌小侔黄雀,毛狞摘绿猿。

宫词四首

宋代刘克庄

出海新蟾玉半钩,风翻荷荡起栖鸥。

女郎定有穿针约,偷看明河记立秋。

贺新郎·世路风波恶

宋代辛弃疾

世路风波恶。喜清时、边夫袖手,□将帷幄。正值春光二三月,两两燕穿帘幕。又怕个、江南花落。与客携壶连夜饮,任蟾光、飞上阑干角。何时唱,从军乐。归欤已赋居岩壑。悟人世、正类春蚕,自相缠缚。眼畔昏鸦千万点,□欠归来野鹤。都不恋、黑头黄阁。一咏一觞成底事,庆康宁、天赋何须药。金盏大,为君酌。

题蒋亿极目楼

宋代洪迈

楼下高低万井烟,楼头极目思悠然。

山围风景无余地,户接星河不尽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