须臾


拼音xū yú
注音ㄒㄨ ㄩˊ

繁体須臾
词性形容词


须臾

词语解释

须臾[ xū yú ]

⒈  片刻。

须臾不可离。

for a moment;

⒉  一会儿。

须臾,蛇不见了。——《三国演义》

in an instant;

引证解释

⒈  优游自得。一本作“逍遥”。

《仪礼·燕礼》:“寡君有不腆之酒,以请吾子之与寡君须臾焉,使某也以请。”
《文选·离骚》:“折若木以拂日兮,聊须臾以相羊。”
李善 注引 王逸 曰:“须臾、相羊,皆游也。”

⒉  从容,苟延。
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,以 项王 尚存也。”
王念孙 《读书杂志·史记五》:“此‘须臾’与《中庸》‘道不可须臾离’异义。须臾,犹从容,延年之意也。言足下所以得从容至今不死者,以 项王 尚存也。 《汉书·贾山传》:‘愿少须臾毋死,思见德化之成也。’‘少须臾’即少从容,亦延年之意也。故《武五子传》‘奉天期兮,不得须臾’ 张晏 曰:‘不得復延年也。’从容、须臾,语之转耳。”

⒊  片刻,短时间。

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”
宋 洪迈 《容斋三笔·瞬息须臾》:“瞬息、须臾、顷刻,皆不久之辞,与释氏‘一弹指间’,‘一刹那顷’之义同,而释书分别甚备……又《毗曇论》云:‘一刹那者翻为一念,一怛刹那翻为一瞬,六十怛刹那为一息,一息为一罗婆,三十罗婆为一摩睺罗,翻为一须臾。’又《僧祗律》云:‘二十念为一瞬,二十瞬名一弹指,二十弹指名一罗预,二十罗预名一须臾,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。’”
明 梁辰鱼 《浣纱记·允降》:“我劳心数年,提兵十万,深入敌境,克在须臾。”
清 李渔 《巧团圆·全节》:“小小一枝箭,发出如雷电;陵谷转沧桑,世界须臾变。”
冰心 《寄小读者》二九:“这颜色须臾万变,而银灰,而鱼肚白,倏然间又转成灿然的黄金。”

⒋  古代阴阳家的一种占卜术。

《后汉书·方术传序》:“其流又有风角、遁甲、七政、元气、六日七分、逢占、日者、挺专、须臾、孤虚之术。”
李贤 注:“须臾,阴阳吉凶立成之法也。今书《七志》有 武王 《须臾》一卷。”

国语辞典

须臾[ xū yú ]

⒈  片刻、暂时。

《荀子·劝学》:「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」
宋·苏轼〈舟中夜起〉诗:「此生忽忽忧患里,清境过眼能须臾。」

片刻 转瞬 斯须 俄顷 一会儿

⒉  延年。

《史记·卷九二·淮阴侯传》:「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,以项王尚存也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须臾"的意思解释、须臾是什么意思由博闻圈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你垫着脚尖高楼望月,月却下西楼,合鸣着锦瑟。而我水中捉影的手,以真诚和爱怜捧起这破碎,它们须臾间又逃进了水里,水面合上,月还挂在天上。那只手悬空着,不是回忆里的余韵,而是现实里真实的期许。李巍

2.击鼓能“音节殊妙”,“声节悲壮”,让听者“莫不慷慨”;为文能“轻重疏密,各得体宜”,“须臾立成,辞义可观”,为人推重。

3.如今是须臾风声吹翻窗台日历,隐约携带海边花朵的香气,催动着午后突如其来的睡意,留不住叹息。乘物游心

4.欲掩香帏论缱绻,先敛双蛾愁夜短。催促少年郎,先去睡、鸳衾图暖。须臾放了残针线,脱罗裳、恣情无限。留取帐前灯,时时待看伊娇面。柳永

5.须臾,数之不尽的士卒,漫山遍野四散奔逃,仓惶中,丢盔弃甲的溃败逃窜,在其身后,是一片让人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甲胄洪流,状若疯狂的叫嚣着追赶厮杀。

6.并在精神领域须臾不离神灵,在节日、庙会对神灵顶礼膜拜,求得心灵的宽慰与解脱。

7.青春中的我们也手捧文化遗产细细咀嚼,我们渴望"观古今于须臾,抚四海于一瞬",于是我们随李白共听蜀国锐的天籁之音去憧憬自然,我们随徐霞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声叹天地的鬼斧神工,我们更与杜甫共赏三吏三别哀叹自古悲情,我们的青春中充满求知与好奇。所以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孜孜不倦。

8.我认为,与制度相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。自由不仅要同制度和道德并存,而且还须臾缺不了它们。

9.青春中的我们也手捧文化遗产细细咀嚼,我们渴望"观古今于须臾,抚四海于一瞬",于是我们随李白共听蜀国锐的天籁之音去憧憬自然,我们随徐霞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声叹天地的鬼斧神工,我们更与杜甫共赏三吏三别哀叹自古悲情,我们的青春中充满求知与好奇。所以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孜孜不倦。

10.凤阳军政民三司官员的资料以及崇祯朝顶尖*贵的恩怨交集像走马灯一般在脑子中闪过,须臾之间便有了大致的应对之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