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郑燮的诗 >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

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

[清代]:郑燮

 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,最是不济事。

  眼中了了,心下匆匆,方寸无多,往来应接不暇,如看场中美色,一眼即过,与我何与也?千古过目成诵,孰有如孔子者乎?读《易》至韦编三绝,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,微言精义,愈探愈出,愈研愈入,愈往而不知其所穷。虽生知安行之圣,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。东坡读书不用两遍,然其在翰林读《阿房宫赋》至四鼓,老吏苦之,坡洒然不倦。岂以一过即记,遂了其事乎!惟虞世南、张睢阳、张方平,平生书不再读,迄无佳文。

  且过辄成诵,又有无所不诵之陋。即如《史记》百三十篇中,以《项羽本纪》为最,而《项羽本纪》中,又以巨鹿之战、鸿门之宴、垓下之会为最。反覆诵观,可欣可泣,在此数段耳。若一部《史记》,篇篇都读,字字都记,岂非没分晓的钝汉!更有小说家言,各种传奇恶曲,及打油诗词,亦复寓目不忘,如破烂厨柜,臭油坏酱悉贮其中,其龌龊亦耐不得。

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 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,(其实)是最不能成事的。

  眼里看得清楚,心里匆匆而过,(其实)留在心中的并不多,(这样)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,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,看上一眼就过去了,和我(又)有什么相关呢?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,有谁(能)比得上孔子呢?孔子研读《周易》,(翻来覆去地读),使穿连《周易》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,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,精微的语言,深刻的道理,越探索越明白,越钻研越深入,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。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,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,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。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,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《阿房宫赋》直到四更天,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,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,毫无倦意。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,便丢下书本,草草结束学习呢!只有虞世南、张睢阳、张方平,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,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。

  况且过目一遍能背,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。就像《史记》一百三十篇中,《项羽本纪》写得最好,而《项羽本纪》中,又要数巨鹿之战、鸿门之宴、垓下之会(几个片断)写得最好。反复诵读观赏,值得欣喜、值得悲泣(的内容),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。如果一部《史记》,篇篇都读,字字都记,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!还有小说家的作品,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,以及打油诗词,也都过目不忘,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柜,发臭的油,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,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!

注释

选自《板桥家书》。郑燮,字克柔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,清朝书法家、文学家。潍县署,当时郑燮供职于此。潍县,今属山东省。舍弟,谦称自己的弟弟。潍县署中寄舍弟第一书,郑燮在官署中给自己的弟弟的第一封家书。

以…为:把…作为。

济事:能成事,中用。济,对事情有益。

了了:明白。

方寸:指人的内心。

不暇:没有空闲,指应付不过来。

即:立刻。

与:和。

与:相关。

孰:谁。

如:比得上。

韦编三绝: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《周易》,翻来覆去地读,使穿连《周易》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。韦,皮革。

微言精义:精微的语言,深刻的道理。

愈:越。

探:探讨,探寻。

出:显露,明白。

研:钻研。

入:深入。

往:前行。

穷:穷尽。

虽:即使。

生知安行:生,出生。知,懂得。安,从容不迫。行,实行。即“生而知之”(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)、“安而行之”(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)。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。

困勉下学: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。

功:努力。

翰林:皇帝的文学侍从官。这里指翰林院,翰林学士供职之所。洒然:畅快的样子。

《阿房宫赋》:唐朝杜牧的文章。

四鼓:四更,凌晨~时。

苦:以......为苦,对.....感到辛苦。

岂:难道。

以:因为。

过:过目。

了:结束,完结。

再:第二次。

迄:始终,一直。

且:况且。

辄:就。

陋:弊端。

即:就。

《史记》: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西汉朝司马迁撰。

以:认为。

为:是。

() 会:包围。

观:观赏。

可欣可泣:值得欣喜值得悲泣。

耳:罢了。

没分晓:不懂道理。

钝:迟钝,愚笨。

传奇:这里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。

及:以及。

打油诗词: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、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;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,因而得名。

亦:也。

复:又。

寓目:观看,过目。

悉:都。

贮:贮藏。

龌龊(wòchuò):不干净,这里有品位低俗的意思。

不得:不能够。

洒然:畅快的样子。

与我何与也:相关。

暇:空闲。

然:但是。

惟:只有

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鉴赏

 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“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”的批驳,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。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“最是不济事”,表明了鲜明的态度。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,接着又以孔子、苏东坡、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,从正反两面论证,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。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论述“过目成诵”的另一弊端——“无所不诵”:不辨真伪精粗,一概成诵,结果只能成为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”的“破烂厨柜”,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,取其精华,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。

郑燮简介

唐代·郑燮的简介

郑燮

郑板桥(1693—1765)清代官吏、书画家、文学家。名燮,字克柔,汉族,江苏兴化人。一生主要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。“扬州八怪”之一。其诗、书、画均旷世独立,,世称“三绝”,擅画兰、竹、石、松、菊等植物,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,成就最为突出。著有《板桥全集》。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元年进士。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、山东潍县知县,有惠政。以请臻饥民忤大吏,乞疾归。

...〔 ► 郑燮的诗(68篇)

猜你喜欢

寄卢进斋

宋代顾逢

酒边无日不团栾,独冷斋中忆旧欢。

窗外一株红杏树,三年不得与君看。

过盖竹作二首 其一

宋代朱熹

二月春风特地寒,江楼独自倚栏干。个中讵有行藏意,且把前峰细数看。

和徐天泉刘完庵同过沈石田友竹居韵

史鉴

去湖三里近,种竹万竿馀。径转通幽处,朋来问索居。

散金时买画,补屋为藏书。千古王摩诘,辋川应不如。

送宋承旨归觐大母刘太夫人

薛似宗

远冲风雪渡钱塘,欲趁春风到故乡。

百岁报刘知日短,一身许国喜心长。

伤时感怀 其二

宋代王十朋

帝乡五载乱离中,亿万苍生陷犬戎。二圣远征沙漠北,六龙遥渡浙江东。

斩奸盍请朱云剑,射虏宜贯李广弓。借问秦庭谁恸哭,草茅无路献孤忠。

寿上人南游

宋代宋祁

拂晓镮鸣月,迎寒毳拥霞。

众香摩诘饭,五叶祖师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