摧枯拉朽的成语故事


摧枯拉朽

拼音cuī kū lā xiǔ

基本解释摧:破坏;枯:枯草;拉:折断;朽:朽烂的木头。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。原作“摧枯折腐”。

出处《晋书 甘卓传》:“将军之举武昌,若摧枯拉朽,何所顾虑乎?”


摧枯拉朽的典故

公元318年,琅琅王司马睿在王导、王敦堂兄弟的支持和拥护下,建立东晋政权。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将军、荆州牧。后来,由于晋元帝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,王敦打算起兵反对朝廷。

王敦在武昌起兵出发前,劝说安南将军、梁州刺史甘卓一起举兵东下,甘卓答应了。但到出发那天,王敦已登上战船,甘卓却没有到,只是派了一名参军来到武昌,劝说王敦不要反叛朝廷。王敦听了非常吃惊,说:甘将军没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谈的意思。我只是去消除皇上周围的坏人,没有它意。如果事情成功,我一定高封甘将军,请你转告甘将军。参军回禀甘卓后,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。也有谋士向他献计, 不妨答应王敦一起举兵,待他东下后再讨伐他。但甘卓怕将来说不清楚,还是不同意。

当时,湘州刺史司马承坚决反对王敦反叛朝廷。他得知王敦举兵东下,便派主簿邓骞前往襄阳,希望甘卓忠于朝廷,讨伐王敦。甘卓的参军李梁劝甘卓伺机而动,不要匆忙行事。如果王敦取胜,他必将重用甘卓;如果王敦不胜,朝廷必将重用甘卓,让他起兵平定叛乱。这样,无论哪一方取胜甘卓都不会吃亏,因此不能轻易举兵出战。

邓骞反驳李梁说,甘卓这样做是脚踩两只船,必然会招来祸患。其实,王敦的兵马不过万余,守卫武昌的不足五千,甘卓的军队超过王敦一倍,如果进军武昌,一定能取得胜利。最后他对甘卓说:甘将军如果发兵攻打武昌,就好像摧毁干枯的草和朽烂的树木那样容易,不必有什么顾虑。尽管如此,甘卓仍然犹豫不决。王敦挥军东下,见甘卓不来响应,又派参军乐道融去襄阳,再次劝说甘卓起兵。乐道融是反对王敦叛乱的,所以他劝甘卓起兵讨伐王敦。甘卓这才下了决心,写檄文声讨王敦罪状,同时调兵遣将讨伐王敦。王敦得知甘卓率军前来讨伐,非常害怕,又派甘卓的侄儿、参军甘卬请求甘卓回师襄阳;而都尉秦康劝说甘卓忠于朝廷,一举消灭王敦。但是甘卓优柔寡断,不听秦康劝告,竟然回师襄阳。后来,襄阳太守周虑等人与王敦勾结,将甘卓暗害。甘卓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王敦,结果因为动摇不定,反而被王敦暗算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摧枯拉朽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堂堂一表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十七回:“爹娘生下洒家,堂堂一表,凛凛一躯,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,终不成只这般休了!”
旧地重游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一章:“广州,在1926年北伐的那一年,我是住过三个多月的,整整隔了十二年又到旧地重游了。”
心里有鬼 莫应丰《将军吟》第28章:“你这个小子,心里有鬼,不甘心。”
河鱼腹疾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二年》:“河鱼腹疾,奈何?”
兵无常势 先秦 孙武《孙子 虚实》: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”
目不转睛 晋 杨泉《物理论》:“子义燃烛危坐通晓,目不转睛,膝不移处。”
营私舞弊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:“南洋兵船虽然不少,叵奈管带……营私舞弊,那里还有公事在他心上。”
古色古香 宋 陆游《小室》:“窗几穷幽致,图书发古香。”
弟子孩儿 元·无名氏《鸳鸯被》第二折:“我走到半路,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儿把我拦住,道我是犯夜的。”
拔茅连茹 《周易 泰》:“拔茅茹,以其汇。”王弼注:“茅之为物,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。茹,相牵引之貌也。”